首頁 > 區政府文件
字體大?。?span id="mes-big">大 中 小
索 引 號:111423LL00100/2023-00064 | |
發文字號:離政發〔2022〕40號 | 發布日期:2022年12月17日 |
發文機關:呂梁市離石區人民政府 | 關 鍵 字: |
標 題:呂梁市離石區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呂梁市離石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 |
主題分類: | 成文日期:2022年12月12日 |
離政發〔2022〕40號
呂梁市離石區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呂梁市離石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直各有關單位:
《離石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已經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呂梁市離石區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12日
(此件公開發布)
呂梁市離石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
實施方案(2021—2025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山西省、呂梁市關于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部署,明確“十四五”時期離石區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確保實現2025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目標,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國發〔2021〕9號)、《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晉政辦發〔2021〕93號)、《呂梁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呂梁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呂政發〔2022〕6號)和《呂梁市離石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離政發〔2021〕11號),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及習近平關于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著力打造社會化協同、上下聯動、智慧化傳播、規范化建設和開放合作的科學素質建設生態,進一步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社會基礎,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離石新篇章。
(二)原則目標
以突出科學精神引領、堅持協同推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開放合作為原則,到2025年我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5%,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逐步縮小。全區公民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狀態明顯改善,科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科普資源進一步優化整合,科普人才隊伍與科普志愿者組織發展不斷壯大,科普工作與科研、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聯合協作機制不斷完善,科普示范創建取得新成效,科普活動質量明顯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機制不斷創新,科學素質標準和評估體系不斷完善,科學素質建設開放合作取得新進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并進一步落實,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普遍提高。
二、提升行動
“十四五”時期,重點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科學思維和理性思維,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提升科學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著力開展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以及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五大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一)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重點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個性化發展。
1.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堅持立德樹人,將弘揚科學家精神貫穿于育人全鏈條。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將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融入科學教育中,激勵青少年樹立投身建設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和實踐能力。(區教科局牽頭,區委宣傳部、區科協、團區委、區婦聯等單位配合)
2.完善校內科學教育體系。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水平。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欲和想象力,助力“雙減”政策落地實施。加強校園科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完善中小學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備,規范科學教室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科學教育深度融合,組織開展高質量的科技體驗、深度學習、科技創新競賽等活動,大力開展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科技周、科普日等活動,設立科普教育長廊,宣傳版面,營造崇尚科學的校園文化氛圍。完善科學教育質量評價和青少年科學素質監測評估體系。(區教科局牽頭,區委宣傳部、區科協、團區委、區婦聯等單位配合)
3.實施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育計劃。建立科學、多元的發現和培育機制,鼓勵對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進行個性化培養。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加強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拓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交流渠道,積極組織參加各類全國性、全省性科技競賽選拔,繼續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等各類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提高各類科技競賽的質量。(區教科局、區科協牽頭,區委宣傳部、團區委、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配合)
4.建立健全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銜接機制。實施館校合作行動,引導中小學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流動科技館、社區科技館、科普大篷車、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資源,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廣泛開展科技節、科學營等活動和學校間科技交流活動,共享科普資源,提升學生創作科技小論文、小發明、小制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對家庭科學教育的指導,提高家長科學教育意識和能力。加強學齡前兒童科學啟蒙教育。推動學校、社會和家庭協同育人。積極鼓勵基層組織、民間公益組織、社會團體等開展普及性科技活動,擴大參與面和影響力。開展環境保護、安全宣傳、防災避險等科普知識進校園活動。(區教科局、區科協牽頭,區委宣傳部、區應急局、團區委、區婦聯等單位配合)
5.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將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納入教師培養過程,引導教師從科學素質建設高度,深化理解科學教育內涵。加強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促進提升科學素質和科學教學能力。提升中小學教師尤其是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加大科學教師線上培訓力度,加強薄弱環節科學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區教科局牽頭,區財政局、區科協、區委黨校等單位配合)
(二)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著力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的能力,打造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6.樹立科學理性的思想觀念。重點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防災減災、移風易俗、生態環保、耕地保護、節能減排等工作,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群眾性科普宣傳教育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動科學技術普及,培育文明鄉風,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并將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等納入村規民約重要內容,激發農民提升素質、振興鄉村的內生動力。(區農業農村局牽頭,區委宣傳部、區教科局、區自然資源局、呂梁市生態環境局離石分局、區科協、團區委、區婦聯、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配合)
7.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大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構建鄉村產業體系,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培育新型農業主體帶頭人、農村創業創新青年帶頭人。實施農村婦女素質提升計劃,幫助農村婦女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區農業農村局牽頭,區人社局、區科協、區婦聯等單位配合)
8.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建立科技人員服務“三農”的有效機制,推廣科技小院、專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建立示范基地、田間學校等方式,開展科技示范,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工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管理,引導專業技術學(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區農業農村局牽頭,區自然資源局、區林業局、區科協等單位配合)
9.提升脫貧地區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引導社會科普資源向農村傾斜,提高當地農民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提升當地農村低收入人口職業技能,增強內生發展能力。利用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科普示范基地等平臺,采取培訓示范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農村實用科普人才,提高科普服務能力,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區農業農村局、區科協牽頭,區人社局、團區委、區婦聯等單位配合)
(三)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依托全區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工作,以提升技能素質為重點,提高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打造一支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
10.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開展“中國夢·勞動美”、最美職工、巾幗建功等向新時代產業工人典型代表學習系列活動,大力弘揚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勇于創新的文化氛圍。(區總工會牽頭,區委宣傳部、區科協、區婦聯、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配合)
11.加強職業技能提升培訓。以提升技能素質為重點,在職前教育和職業培訓中進一步突出科學素質、安全生產等相關內容,構建職業教育、就業培訓、技能提升相統一的產業工人終身技能形成體系。強化重點群體的就業創業培訓,面向失業人員、轉移就業勞動力、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等持續實施勞動預備、就業技能、職業技能提升培訓。積極組織參與“呂梁山工匠”“呂梁山技工”“呂梁山護工”等“呂字號”服務品牌。(區人社局、牽頭,區科協、團區委、區總工會、區婦聯等單位配合)
12.實施技能離石創新行動。開展“五小”等群眾性創新活動和多層級、多行業、多工種的勞動和技能競賽。開展離石工匠、青年先鋒、巾幗建功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鼓勵和選拔優秀技能創新能手積極參與全國、全省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區總工會、牽頭,區教科局、區人社局、區科協、團區委、區婦聯等單位配合)
13.引導企業家做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推動者。鼓勵企業家投身科普事業,將科學素質建設納入企業家培訓體系。加強企業家的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培訓,引導、支持企業開展職業能力水平評價。實施“科創中國”離石行動,鼓勵龍頭骨干企業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的雙促進機制。加強中小型企業家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推動開展物流快遞人員、網約工、互聯網營銷師等新業態從業人員科學素質提升工作。(區科協、區總工會牽頭,區工信局、區人社局等單位配合)
(四)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為重點,針對老年人的科技素質需求,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4.實施智慧助老服務。針對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困難,為老年人提供優質、便利服務,切實解決我區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深入開展智慧助老行動,采取專題講座、送教上門、“小手牽大手”等方式,線上線下結合,加強老年人智能技術培訓,引導老年人通過體驗學習、嘗試應用等方式了解新事物,體驗新科技,著力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讓老年人融入智能社會,共享信息化時代的便捷“紅利”。同時,大力持續推進國家反詐中心APP安裝,開啟預警來電功能,構筑反詐防火墻,強化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宣傳活動,特別是對身份證、銀行卡、手機號等進行出租、出借、出售等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工作,增強老年人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有效預防和應對網絡謠言、電信詐騙。(區科協、區民政局牽頭,區委宣傳部、區總工會、區婦聯、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配合)
15.開展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依托社區科普機構、養老服務機構等團體組織開展老年人健康宣傳周活動,面向老年人開展健康科普教育,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廣泛利用媒體資源,傳播膳食營養、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煉、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充分利用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區民政局、區科協牽頭,區委宣傳部、區衛健局、區應急局、區總工會、區婦聯、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配合)
16.實施銀齡科普志愿服務。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壯大老年科技志愿者服務組織,充分發揮老年協會等組織的作用。推動老年科技志愿服務,組織老科技工作者積極服務社會,吸納更多優秀老科技工作者加入專家科普報告團、講師團、院士專家工作站,在社區、農村、校園、企業科普中發揮積極作用。(區科協牽頭,區人社局、區總工會、區婦聯等單位配合)
(五)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進一步強化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對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的認識,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決策執政理念,增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17.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找準新發展理念轉化為實踐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提高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履職水平和推動創新實踐能力,強化對科學素質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增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區委組織部牽頭,區委宣傳部、區委黨校、區科協等單位配合)
18.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培訓。貫徹落實《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公務員培訓規定》,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和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學習,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培養,增強把握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要充分發揮黨校(行政學院)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常態化開設科學素質相關課程,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培養,大力開展面向基層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鄉村振興重點地區的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培訓工作。充分運用學習強國、山西干部在線學習等平臺,積極引導各級干部學習科學素質相關課程,提升領導干部科學素質。(區委組織部牽頭,區委宣傳部、區委黨校、區科協等單位配合)
19.健全完善考評激勵機制。在黨政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任職考察考核中,融入科學素質有關要求。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和任職考察中,強化科學素質有關要求并有效落實。(區委組織部牽頭,區人社局配合)
三、重點工程
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化科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效能,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全域、全時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實施5項重點工程。
(一)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并不斷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1.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鼓勵科技計劃(專項、基金)項目承擔單位、人員,結合科研任務開展科普工作,開展科技創新主體、科技創新成果科普服務評價,推動在相關科技獎項評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標,將科普工作實績作為科技人員職稱評聘條件。(區教科局牽頭,區發改局、區財政局、區人社局、區工信局、區科協等單位配合)
2.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支持和指導科研機構、企業等開發科普資源、開展科普工作,加強與傳媒、專業科普組織合作,及時普及重大科技成果。鼓勵企業設立向公眾開放的科普場館或設施。(區工信局牽頭,區委宣傳部、區教科局、區科協、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配合)
3.強化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支持有條件的院士專家工作站、科普教育基地等機構打造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展示科技界優秀典型、生動實踐和成就經驗,激發社會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增強科技人員科普能力,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科技創新方面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組建科普專家庫,引導鼓勵廣大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發揮自身專業優勢,面向社會開展科普創作和科技傳播。(區科協牽頭,區委宣傳部、區教科局、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配合)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創作和傳播能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建設即時、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絡,服務數字社會建設。
4.實施繁榮科普創作計劃。圍繞公眾關切的社會焦點、熱點問題,開展科普文章、科普劇、科普短視頻、科普微電影等形式多樣的科普作品創作。廣泛征集科普新媒體作品,吸納科普新媒體人才。積極支持開發網絡科普游戲、手機科普游戲等新媒體科普資源,為公眾提供個性化、互動性的自主體驗,激發參與者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加大對優秀原創科普作品的扶持、獎勵力度。促進科學與藝術結合,鼓勵開發適合多渠道全媒體傳播推廣的科普融合創作作品。做好優質科普作品的推介與共享服務。(區委宣傳部、區科協牽頭,區教科局、區文旅局、區氣象局、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配合)
5.實施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提升計劃。推進圖書、報刊、音像、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鼓勵公益廣告增加科學傳播內容,鼓勵戶外電子屏、公共交通、樓宇電視等各類媒介,增加科普知識傳播頻次,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打造亮點品牌,引導主流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增加科普內容,增設科普專欄,大力發展新媒體科學傳播。引導媒體從業人員提升科學傳播能力,增強科學傳播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區委宣傳部、區科協牽頭,區文旅局、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配合)
6.推進科普數字化發展。積極利用“科創中國”特色品牌資源,推進科普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建立完善科普資源庫,匯聚國內外優質科普資源。依托離石區政府門戶網站做好科普宣傳教育。加強“科普中國”落地應用,與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深度融合,利用優質科普資源發展科普中國信息員隊伍,提升智慧科普傳播能力。(區工信局、區科協牽頭,區教科局、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配合)
(三)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化、廣覆蓋。
7.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完善科普基地、科普e站等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的規范和標準,建立健全分級評價制度,鼓勵社會資金投入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運行機制和模式,構建科普基地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制,提高科普服務質量和能力。(區科協牽頭,區發改局、區財政局等單位配合)
8.完善現代科技場館體系。建設以實體科技館為依托和基礎,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中學科技館、社區科技館為拓展和延伸,輻射基層科普設施和現代科技館體系。(區科協牽頭,區財政局、區教科局等單位配合)
9.大力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積極組織相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申報全國、省、市級科普基地。推動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具有產業或學科特色的專題科普基地,鼓勵和支持各有關行業和部門建立科普研學實踐基地,滿足相應科普活動開展的需要,在重大科普宣傳活動期間對公眾免費或優惠開放。探索科普基地創新開展科普工作,把科普活動從簡單的聽、看、講座逐步優化提升到參與、互動、體驗,通過使用VR、AR、MR等開展科普活動。開發和充實圖書館、文化館、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主題公園等場所的科普內容。支持和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和各級各類科普基地(場館)向公眾免費開放。(區科協、區教科局牽頭,區發改局、區財政局、區工信局、區農業農村局、區文旅局等單位配合)
(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顯著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戰結合應急科普體系。
10.建立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建立應急科普部門協同機制,堅持日常宣教與應急宣傳相統一,納入各級突發事件應急工作體系。儲備和傳播優質應急科普內容資源,常態化開展傳染病防治、疫情防控、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等主題科普宣教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突發事件發生時,統籌力量直達基層開展應急科普,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區科協牽頭,區委宣傳部、區衛健局、區應急局、區氣象局、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配合)
11.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社區服務中心(站)、農村科技(普)活動室、中小學科技實驗室等為陣地,以基層科協“三長”隊伍為骨干力量,以志愿服務為重要手段,組建區級組織落實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完善科技志愿服務管理制度,推動學校、醫院、企業和社會組織等組建科技志愿服務隊,推進科技志愿服務專業化、規范化、常態化發展。大力發展科普旅游,在旅游景點景區宣傳中增加科普內容。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持續推進科普示范社區建設,探索建立基層科普展覽展示資源共享機制。(區科協牽頭,區委組織部、區教科局、區文旅局、團區委等單位配合)
12.深入開展重點科普活動。廣泛開展碳達峰碳中和、鄉村振興、各類科學技術法律法規等知識宣傳普及,積極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科技活動周、雙創活動周、食品安全宣傳周、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防災減災日、世界環境日、國際志愿服務日、世界無煙日、全民健身日等活動。不斷創新科普活動形式、內容和載體,兼顧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運用多種文化樣式和表現形式,注入現代氣息和時尚元素,推出更多接地氣、有人氣的科普活動,增進公眾對科技發展的了解和支持。(區委宣傳部、區教科局、區科協牽頭,區工信局、區衛健局、區應急局、區文旅局、區氣象局等單位配合)
13.加強專兼職科普隊伍建設。推進建立科普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機制,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普專業人才申報相應的職稱評審。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推動科普工作,整合學(協)會、基地的科普資源,發揮廣大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專家的作用,大力開展科普宣傳工作,努力形成科普工作強大合力。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充分發揮科普大篷車、科普基地等現有科普場館、設施的科普宣教作用。大力培育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等專兼職科普人才隊伍。(區科協牽頭,區教育科技局、區委宣傳部、區財政局、區人社局配合)
(五)科學素質交流合作工程
拓展科學素質建設交流渠道,搭建開放合作平臺,豐富交流 合作內容,增進文明互鑒,推動價值認同,提升開放交流水平。
14.加強內外合作交流。開展科普教育、傳播,著力提升科普基地的科普能力,不斷提高公民科學素養。積極開展縣(市、區)科協間合作交流,鼓勵支持科協系統到發達地區學習交流。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科學素質建設工作。對引進高科技人才實施精準服務,培育發展科普類社會組織,廣泛開展科普交流活動。(區科協牽頭,區委宣傳部、區教科局、區工信局等單位配合)
四、組織實施
(一)組織領導
區科協發揮綜合協調作用,會同各有關方面共同推進科學素質建設。各部門將《呂梁市離石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有關任務納入相關規劃和計劃,充分履行工作職責,發揮優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鄉鎮(街道)將轄區內全民科學素質行動作為本鄉鎮(街道)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統籌推進工作任務落實。
(二)工作機制
1.加強典型宣傳激勵。宣傳推廣各部門、各鄉鎮(街道)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的典型經驗和成功案例,對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揚和獎勵。
2.加大經費投入保障。區財政局要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科普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增加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專項經費,確保??顚S煤褪褂眯Ч?。引導鼓勵社會資金投入科普事業,建立以政府為投入主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發展科普事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3.強化科普隊伍建設。在融合科普服務功能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科普宣傳教育站點、開放性科研場所等,面向群眾經常性開展科學素質公共服務的陣地,設置科普專職兼職崗位,保障科普服務落地見效。
(三)進度安排
1.啟動實施階段。2021—2022年,做好《呂梁市離石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實施動員和宣傳工作。
2.深入實施階段。2022—2025年,針對薄弱環節,繼續完善工作機制,解決突出問題,全面推進各項重點任務的落實。
3.總結評估階段。2025年末,組織開展督促檢查,對“十四五”期間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進行總結和全面評估,按照有關規定開展推薦表彰和獎勵。
咨詢電話:離石區科協 0358-8235212